当下喝茶的人越来越多,喝茶成为老百姓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。茶具的种类也是越来越繁花似锦,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了。
柴米油盐酱醋茶,生活中的七种滋味,茶虽然排在了最后一味,却也是让人离不开的一种喜好。泡上一壶好茶,与三五友人相聚,或是独自一人享用,都别有一番风味,浮浮沉沉的茶叶中,品尝的不仅是茶香,也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
那么如何选择器材去泡好茶呢?小编喜欢一种茶具,那么就用这款茶具简单介绍:
坭兴陶,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特产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,将东泥封闭存放,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、雨淋使其碎散、溶解、氧化,达到风化状态,再经过碎土,按4:6的比例混合,制成陶器坯料。东泥软为肉,西泥硬为骨,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。
2008年6月,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08年12月31日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“龙安柚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产品特点
双料混炼、骨肉相融。
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陶土为原料,将东泥、西泥取回经过一定方式处理,按特定比例孱和,两种材料混练制成陶器坯料。东泥软为肉、西泥硬为骨,东西泥混练至“骨肉相融”的程度。
自然素面、窑变出彩
坭兴陶不上任何釉彩,色泽为陶土自然形成。坭兴陶烧制经窑变后,可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自然色彩,这是坭兴陶的明显特征。
陶刻创作、陶艺造型
坭兴陶不上釉彩,陶土细腻,艺术家运用雕刻或施纹的手法在陶坯上进行艺术创作,烧制后与窑变出彩结合一起,突显陶刻创作的艺术性。坭兴陶陶土细腻而柔润,即可创作小型作品,亦可创作大型作品,陶艺造型极其丰富。
自然陶彩
坭兴陶无釉无彩,在1200°C以上高温烧制过程后窑变产生“自然陶彩”是坭兴桂陶艺术风格的一大亮点。
坭兴陶是特定陶土与高温窑炼的结晶,历经数十道工序,最终产生丰富的“陶褐”和“陶彩”。特定陶土经高温窑炼窑变产生的“陶彩”艺术品位极高,堪称“中国一绝”。坭兴陶窑变产生墨绿、紫红、天蓝、虎斑、火焰、彩霞等各式各样斑斓的自然色彩,称为“自然陶彩”。坭兴陶烧制经窑变后,表层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自然色彩,显现出古铜、墨绿、紫红、虎纹、天蓝、天斑、金黄、栗色、铁青、银白等等诸多色泽,质地细腻光润,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,其中尤其以陆窑、贵台龙窑的柴烧最为显著。
“陶彩”的产生及其色彩是人为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,是自然形成的,坭兴陶“陶彩”的产生不需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任何陶瓷颜料。钦州坭兴陶窑变产生“自然陶彩”的技术,在中国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,是坭兴陶四宝之一。
历史溯源
据民国三十五年《钦县县志》记载:“我钦陶器,谅发明于唐以前,至唐而益精致。民国九年,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冢,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,为高四尺余之巨制,旁附藏陶壶一个,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(公元732年)字样。迄今已历一千一百八十八年,可知我钦陶器历史由来已久”。民国二十八年夏,醴江处士林绳武对宁道务陶碑进行了考证:“此志……质为陶土,初出土时,异常松脆,破为大小十块,村人任意分藏,无人辨别其朝代及人物。十七年,武因总纂县志,遍搜金石,既而汇集块片,合读首尾,始知为唐刻,且知为宁越郡(即现钦州市)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……吾国数千年志著录,未曾有千言以上之陶刻,此志乃达千六百余言……乃中国第一陶刻也。”钦州这一历史名陶,在经历了南北朝隋唐以来一千多年的兴衰起落,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、传承、发展,以地方特有的陶土资源,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融入陶艺创作中,形成了一套在世界陶瓷行业中绝无类同的特殊烧制技艺。钦州坭兴陶以其独特的技艺和品质,1915年,即随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美国旧金山的“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”并荣获金牌奖,这是中国制陶史上第一次代表国家获得的“世博奖冠”,中国名陶因而享誉世界。
工艺
坭兴陶制作工艺世代相传,手工艺人利用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泥质,采用手工拉坯完成制品,常用的有拉坯、注浆、印模和滚压等成型方法。产品的制作需要经过陶土的采集、制备坯料、成型、修坯、阴干等前期工序,成坯检验之后进行装饰、烧制与磨光。磨光是坭兴陶成型工艺中独具特色的工艺,烧成品经过多次打磨、抛光后呈现出自然细腻有光泽的泥质效果。
作者简历
吕广海,毕业于河北美院。进修于北京画院,受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李维世教授的指导并写序,被中国朦胧画派创始人甄忠义益为艺术的娇子。国礼研究院工艺大师,北京润格宝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特聘工艺师。美术作品连续8期发表于东方美术杂志,设计作品发表于平面构成,立体构成等书籍。
欢迎加入润格宝收藏院
收藏请扫一扫添加微信
15011279193